“以渔治碱”成果丰

发布时间:2025-10-07 14:30:08 浏览量:147

近年来,依托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支持,被耕地盐碱化问题困扰的贺兰县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过“以渔治碱”适水产业发展,以西北地区2%的养殖水面产出了11%的水产品,亩均单产达1120公斤,是西北平均值的4.9倍以上,为西北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借鉴经验。

据了解,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带来的陆基生态渔场技术,与当地探索的“宽沟深槽”模式深度融合,构建起“鱼蟹松土—稻秆还田—微生物分解”的循环链条。“鱼蟹在稻田中穿梭觅食,既松动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其排泄物又替代了部分化肥,3年可减少六成农药使用,土壤盐分每千克降低3.55克。”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江卫平介绍,通过化学降碱、物理稳碱、生物控碱等组合技术,解决了当地盐碱水养殖成活率低的难题。

多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围绕贺兰县河蟹养殖面临的难题,先后派出专家前来开展新品种引进与模式示范、稻渔综合种养等,特别是今年5月,该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顺利落户贺兰以来,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新品种配套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在贺兰县转化落地,推动环棱螺“蠡湖1号”的本土化适繁适养验证,开展耐碱大口黑鲈、珍珠蚌等优质品种和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

在技术支撑下,贺兰县水产品产量连续9年稳定增长。2024年,全县渔业总产量6.35万吨,水产品综合产值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稻渔立体种养模式让“一田双收”成为现实,蟹田米溢价三成,大闸蟹亩产超百斤,亩均净收益达3000元,是普通水稻种植的两倍多。依托渔业发展,贺兰县连续举办各类渔事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旅兴渔、以渔促旅的良好循环,适水产业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不仅破解了盐碱地治理难题,更构建起‘生态—产业—民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了贺兰县盐碱化程度高的地区从‘地难种、水难养’到‘稻丰鱼肥’的转变。”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卫宇星说。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