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阳光穿透高原的薄雾,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野生动物园内不时传出清亮的鹤鸣,引得游客驻足观赏。
眼前的黑颈鹤黑白相间,有的昂首挺立,有的单腿站立、将头埋进翅膀,高冷的模样宛如一个个优雅的雕塑。
饲养员李晓清提着装满泥鳅和玉米粒的食桶,轻步走向黑颈鹤饲养区。“千鹤,开饭啦!”话音刚落,一只黑颈鹤便围了过来,亲昵地蹭了蹭她的手背,低头啄食时,红色的头顶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它们不像其他鸟类那样活泼,自带高冷气质,但也有着独特的灵性。”李晓清说。
前两年,“千鹤”的妈妈因为受伤在野外落单,被人们发现并送往西宁野生动物园进行救助。2023年7月,“千鹤”在这里降生时,工作人员专门为它开辟了15平方米的单独鸟舍,配备恒温装置和监控设备。饲养员每天会根据它的生长情况调整食谱,从最初的碎肉糜到如今的荤素搭配营养餐,精心照料下,“千鹤”身体日益强壮。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等地带,是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繁殖在高原的鹤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像 “千鹤” 这样的黑颈鹤还有十余只。除了饲养,动物园还会对园内的黑颈鹤进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达到放归条件后就会让它们重回湿地。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来兴从事黑颈鹤研究30余年,足迹遍布青海的重要湿地。“黑颈鹤是高原生态的‘晴雨表’,它们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李来兴说。
通过卫星跟踪技术,李来兴和团队致力于研究黑颈鹤迁徙和生存特性。他介绍,团队研究显示,黑颈鹤的繁殖地呈现片状、越冬地呈现线状,按照栖息地平均密度计算,青海境内的黑颈鹤数量在5000只左右。
“每年春季,黑颈鹤从西藏日喀则、云南昭通等地出发,一个月内就能抵达青海繁殖地;秋季返程时,带着幼鸟的鹤群会放慢速度,沿途寻找‘补给驿站’,整个旅程要两个月。”李来兴表示,根据长期观测和DNA采样分析,黑颈鹤在迁徙时不是单纯的直线迁徙,而是会根据种群的飞行速度以及沿途“补给驿站”的分布情况,按照网状路线进行迁徙。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曾经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的湿地,如今重现水草丰美的景象。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黑颈鹤从受威胁物种名录中除名,其保护级别从“易危”调整为“近危”。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青海多年来对湿地生态的持续守护。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9处,修复退化湿地200余万亩,监测到的黑颈鹤分布点位超过100个。
“近年来,随着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减少,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黑颈鹤的栖息环境日益改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好。”李来兴说。
生态向好,鹤影翩跹。从人工繁育到科学放归,从个体救助到生态修复,一幅人与黑颈鹤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