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从千年灌溉工程到现代科技治水,江苏正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水治理,让绵延水脉成为滋养民生、驱动发展的幸福源泉。
近日,记者跟随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苏,探寻这片水乡泽国如何通过生态治理与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从古老灌溉工程的重焕生机到太湖治理的科技赋能,江苏的治水实践展现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并重的生动图景。
千年灌溉工程焕发新生
在江苏句容赤山湖,65岁的自然摄影师范明正专注地观察着一只黑卷尾鸟。"它是湿地依赖鸟,喜欢生态好、有水的地方。"范明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片飞鸟云集的湿地,属于一处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灌溉工程。不久前,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赤山湖被称为秦淮河流域的"活化石"。古人针对句容"丘圩并存"的地形,创造了"圩区筑湖,丘陵区建坝"的治理理念,设计了"双重蓄水,双向进水"的独特工程结构。
句容市水利局张雨路介绍,赤山湖灌溉工程涉及的湖长制、堰长制等规划理念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通过退渔还湿、地形重塑等措施,这里已成为秦淮河流域秋冬季节鸟类最主要的栖居区。
科技利器破解治水难题
从赤山湖向东南行驶100多公里,便抵达太湖畔的宜兴。在太湖深处,一座由五艘功能船组成的"太湖之光"清淤作业平台正在繁忙作业。
中交天航局华东公司太湖项目部副经理辛永涛还记得,几年前刚来到太湖时,"还能看到很多蓝藻,味道也难闻。"治理蓝藻,正是太湖底泥清淤的重要目的。
"太湖之光"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绿色智能一体化清淤装备,日均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清淤船将绞吸头伸入湖底精准剥离淤泥,通过管道把泥浆送至筛分调节船。经过系列处理后,淤泥变成泥饼转运填埋,尾水净化后直排入湖。
"坐在集控中心,一人即可监控五条船的全部设备。"辛永涛说,经过几年治理,从梅梁湖到宜兴水域,蓝藻数量明显降低。2024年,太湖水质全面达到Ⅲ类,这是30年来太湖湖体水质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水平。
水岸联动造福城乡居民
走在昆山花桥镇吴淞江畔,江风吹过,满目绿意。一片绿地公园沿江而建,环境宜人。昆山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张志刚表示,他们要打造一条集"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生活"于一体的幸福廊道。
曾经的防汛道路变成了景观步道,生硬的水泥护坡改成了绿地公园和亲水平台。"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现在环境很好,好多人晚上来这里跑步。"附近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
而在邵伯湖畔的扬州方巷镇沿湖村,长江禁渔政策实施后,村里为让渔民安居乐业作出诸多努力。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介绍,通过实施村民自治、填塘整地、统一规划建设,2023年全村400多户渔民已全部住进新房。
如今,村民们"上岸不离水",转向发展文旅产业。去年,沿湖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产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从昔日的"渔花子村"蜕变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江苏的治水实践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刻诠释着"人水和谐"的智慧。从古老智慧到现代科技,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江苏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人水共赢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