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灌排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达10.86亿亩,有效夯实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支撑,灌排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有灌区现代化改造,通过疏通田间毛细血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排水除涝系统等综合措施,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和覆盖范围。
在这一过程中,节水灌溉取得显著进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持续扩大,在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在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北方地区,高效节水灌溉为稳定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灌排体系的完善不仅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的灌溉设施可有效应对干旱威胁,而良好的排水系统则能在强降雨后快速排除田间积水,减轻涝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为作物生长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
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长期持续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许多地区结合自身地理气候特点,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灌排工程建设和管护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建设适应性强、运行高效的灌排系统变得愈发重要。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智慧水利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和农田抗灾能力,为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