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国家电投南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成果正引发广泛关注。这片曾经岩石裸露、植被难生的矿区,如今已成为草木葱茏、动物栖息的生态示范区。其成功实践为高寒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实施经验。
南露天煤矿地处严寒地区,年均气温仅0.9℃,无霜期不足三个月,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降水量的五倍。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植被恢复面临严峻挑战。
矿区生态修复负责人指出:"35度的陡坡一场风就刮走半尺土,冬天冻土层达1.5米,春天化冻后成了'烂泥塘',最初樟子松的成活率不到30%。"这些自然条件给生态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南露天煤矿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地形重塑技术
将35度陡坡改造为25度缓坡
修建10米高的台阶式平台
采用分层碾压工艺,每层30公分厚度,压实三遍确保稳定性
节水保墒技术
建设"田字格圩埂"蓄水系统,每个格子可存水500升
安装智能滴灌系统,实现土壤湿度自动监测和补水
使用生态棒防护网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技术
筛选沙棘、苜蓿等适生乡土品种
采用"种子生态包"技术,提高发芽率40%
应用边坡喷播技术,实现陡坡绿化
经过持续修复,南露天煤矿的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植被恢复成果
边坡植被覆盖度超过90%
成功种植沙棘、苜蓿等适生植物
形成"春天榆叶梅开花,夏天苜蓿连片,秋天沙棘结果,冬天樟子松常绿"的四季景观
生物多样性提升
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戴胜鸟在矿区栖息
观察到灰雁、豹猫等野生动物种群
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社会效益显现
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
当地牧民可收割苜蓿作为饲料
为高寒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示范
南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
技术创新是关键
产学研结合,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
开发适合高寒地区的生态修复技术
实现智能化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系统治理是路径
将地形整治、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相结合
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长期投入和持续维护
生态价值转化
将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
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为类似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模式
南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治理,即使在高寒干旱的恶劣自然条件下,也能实现矿区的生态恢复和绿色发展。这一案例不仅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更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为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