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成为重要课题。古代治水实践中“水城共生”的生态智慧,为当代城市统筹水资源利用与防灾减灾提供了深刻启示。
因势利导:顺应自然脉络
古人治水强调“疏川导滞”,如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皆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这种智慧启示现代城市规划需顺应地形水系,避免大规模改造自然。陕西汉中保留汉江原生态岸线守护南水北调水质,浙江生态治水注重资源本底优化城乡布局,均是“人-水-城”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
水土并治:实现动态平衡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的古老理念,揭示水土协同的重要性。唐宋太湖塘浦圩田“挖土疏渠、淤土筑堤”,明代“束水攻沙”治理黄河,清代凉水河疏浚“淤泥辟田”,皆达成水土动态平衡。现代城市建设应摒弃“水-土”分离模式,通过恢复河道自然功能,利用自然能动性实现协同调控。
蓄水调洪:化害为利之策
古人早有“蓄泄兼资,旱涝有备”的认识,春秋芍陂、西汉贾让“治河三策”、北宋木兰陂等,均为蓄水调洪典范。这一智慧启发现代“海绵城市”建设,如华南圭先生曾提出以昆明湖为北京雨洪“总潴之处”。如今我国推进蓄滞洪区综合治理,22座“国际湿地城市”居全球首位,正是对传统智慧的创新传承。
世异时移,治水之道常青。传承“因势利导、水土并治、蓄水调洪”的生态智慧,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方能续写人水和谐的城市建设新篇章,为韧性城市构建注入历史智慧与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