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塔什干,一位患者躺在诊疗床上,正接受膝关节中医诊疗。中医师王波精准的穴位按压,让他感受到疼痛已显著缓解。身旁,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们全神贯注,记录着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中医药中心(简称:中乌中医药中心)领队彭进的讲解:“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就像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钥匙。”
自202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成功中标国家中管局中乌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项目以来,这座集诊疗、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平台已惠及当地民众数万人次。“最初,有人对中医疗效持怀疑态度,认为‘草药不如西药,中医外治不如手术’,”彭进回忆道,“如今,当地患者慕名而来,主动寻求中医治疗。”这种转变,源于润物细无声的本土化实践。
2023年10月起,中乌中医药中心与塔什干国立医科大学联合开设中医课程,标志着中医正式进入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随后,撒马尔罕国立医学院、乌尔根奇医学院也同步开设了中医课程。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中医教学实训设备,供学生练习技能,至今已培训学员近8000人次。同时,两国定期举办医学论坛及学术会议,积极开展中亚传统医学交流,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
“中医药在中亚的传播,关键在于找到文化共鸣点,”彭进指着中药文化展示馆里陈列的药材标本解释道,“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草药疗法’,与我们的中药理论有相通之处。”为适应当地需求,团队研发出适合中亚人群体质的“清热解毒香囊”,在塔什干地铁站免费派发,意外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健康时尚单品”。
教育合作同样在提速。目前,已有17名乌兹别克斯坦学生进入“3+2”联合培养模式(3年在乌学习基础医学 + 2年在新疆医科大学深造)。同时,第二批赴新疆医科大学留学的传统医学硕士研究生已完成面试。“我们已联合多所乌兹别克斯坦医学高校,为传统医学本科生开设中医课程,并建立中医药实训基地,”彭进介绍,“计划在2025年5月面向塔什干国立医科大学传统医学硕士开设中医课程,旨在培养本土化的中医师资力量。”
未来规划更为深远。中心内的远程会诊中心已连接起乌鲁木齐与塔什干的专家团队。彭进透露,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计划与乌卫生部创伤矫形与骨科科学实践中心共同打造“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该中心将运用“中医诊疗+康复评定”模式,重点解决术后肢体恢复、中风后遗症等康复难题。“例如,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过中医外治法配合康复训练,疗效可显著提升。”
从针灸铜人模型上的指尖划过,到中药香囊在年轻人手中流转,中医药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在丝路古国落地生根。中乌中医药中心,宛如“一带一路”上盛开的“本草之花”。在这条新时代的健康丝绸之路上,一场跨越千年文明的医疗对话,正在续写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