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受降路:一条镌刻民族尊严的胜利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8 09:04:15 浏览量:553

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在河南漯河源汇区,一条全长1200米的街道因“受降”二字承载着特殊意义,成为全国唯一以“受降”命名的街道。这条街的诞生,与一段屈辱又激昂的历史紧密相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漯河因曾是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部所在地,被确定为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受降仪式结束后,无所事事的日军被中国军队下令整修当地狭窄的竹木街。他们搬来火车站附近被炸民房的碎砖瓦铺底,再铺上煤渣,将原本仅容黄包车通行的弯曲土路,修成宽8米、长约700米的道路。“老一辈说,这是让敌人用耻辱筑成的胜利之路。”75岁的原住民薛泮郎回忆,当年中国军队监督施工,百姓围观时总这样感慨。

受降仪式的主会场设在三晋乡祠(今漯河市第二中学内),这里因地处沙河与醴河交汇处、水运畅通且存放大量日军物资,成为当时漯河最大活动场地。1945年9月20日上午10时,日军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步入会场,向中国受降代表及美国顾问鞠躬,解下指挥刀双手献上,随后在投降书上签字。如今,三晋乡祠仅存的三间大殿于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铭记这一历史,漯河民众当年自发捐建受降亭。亭为六角形青石红柱结构,高约6米,主碑“受降亭”三字由国民党元老戴季陶题写,另有“受降亭记”“抗战祝胜词”“建亭记”三块碑文。后受降亭不幸被毁,石碑遗失,幸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残碑。2012年9月,漯河依文图资料原样复建受降亭,如今矗立在中州抗战纪念馆外,与馆内数千件抗战文物共同构成“民族记忆”。

八十年过去,受降路已从煤渣土路变成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霓虹灯与历史遗迹交相辉映。但街道两侧的“受降路”路牌,漯河二中内的受降仪式复原雕像,以及复建的受降亭,都在无声诉说:这条路上的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民族的尊严与胜利的荣光,提醒着后人永远铭记那段烽火岁月,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