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上海抗战路:从八字桥到金山卫的血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2 08:36:38 浏览量:1142

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上海,这座被黄浦江与苏州河环抱的现代化都市,八十余年前曾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最前线。淞沪会战的硝烟虽已散尽,但砖石江涛间的历史印记,仍在诉说不屈的脊梁。今天,让我们踏上这条特殊的重走抗战路,触摸那段血火岁月。

虹口与闸北交界处的八字桥,矗立在柳营路、同心路、水电路的交汇点。作为“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见证,这里曾打响中国军队对日军的首次大规模反击,更躺着侵华日军毙命的首位少将。1937年8月13日,日军沿淞沪铁路北进,踩中中国军队地雷后开火,淞沪会战就此从这座石桥拉开序幕——这是中国军队对侵略者的第一声怒吼。

宝山区吴淞口的江风里,清代古炮台锈迹依旧,70万中国将士曾在此血染疆场。1937年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借海军炮火掩护登陆,第9、15、19集团军在张华浜、吴淞等地展开拉锯,首日便让日军第6联队第2大队付出27死57伤的代价。陆军进攻迟缓,海军不得不再次炮击,而这仅是残酷战局的开始。

长江边的宝山城,曾是另一片炼狱。1937年9月,中校营长姚子青率600将士死守城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响彻城头。子弹耗尽便用刺刀、砖块肉搏,直至全营殉国,“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悲壮刻进古城墙遗址,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共同守护着这段记忆。

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西墙密布的弹孔至今醒目。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率420余名官兵(对外称“八百壮士”)写下遗书死守,四天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为沿海工厂、学校内迁赢得生机,“中国不会亡”的战歌从此传遍全国。

战局胶着时,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实施突袭登陆,成为上海抗战最黑暗一页。这个曾抵御倭寇的“三重防御”要地,1937年11月5日拂晓被2000余日军攻破,300余守军奋起抵抗却寡不敌众。随后三天,“十月初三惨案”等暴行夺走1015条平民性命,3059间房屋化为焦土。但暴行未压垮民心,本地人凭地形展开游击战,自发抵抗终成有组织的抗日力量。

如今的上海,苏州河高楼与弹痕墙相望,吴淞炮台伴江轮鸣笛,金山卫纪念碑邻渔村炊烟,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重走这条路,不只为回望血色过往,更为触摸和平温度——黄浦江晚风里有自由,外滩霓虹映着安宁,苏州河淌着希望。当历史回响与时代脉搏共振,我们终将明白: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