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州数字金融审执中心交出了成立一周年的亮眼“成绩单”:累计受理案件9517件,审结9139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立案受理数同比下降近30%,而结案标的额却逆势增长25.97%,高达229.55亿余元;执行到位金额达179.98亿元,同比增加10.29%。这些数据有力印证了当地法院“止金融纠纷于未诉、化金融风险于未发”的治理成效。
这一成果源于“一栋楼”办公带来的解纷资源聚合。在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携手台江区政府、数字福州集团,于2024年7月10日共同揭牌成立了福州数字金融审执中心和福州数字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如今,这栋楼内汇聚了丰富资源:22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派驻的38名调解员入驻多元化解中心;福州中院及六城区基层法院派驻的35名审判执行干警,加上台江区属国企聘用的辅助人员,组成专业团队,集中处理六城区金融借款合同、信用卡及保险类纠纷的立案、审判和执行工作。
记者在7月29日随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赴福州参加“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媒体一线观察”活动时看到,审执中心立案大厅内,前来办事的当事人表示“有了这栋楼,办案更方便了”。工作人员介绍,中心还设有“福州数字金融解纷云平台”,支持在线立案、调解、庭审等功能,实现了金融纠纷化解不同阶段的“云端串联”。
审执中心不仅实现了物理聚合与云端串联,更通过丰富的“司法工具”激发了解纷的“化学反应”。例如,“1+N”线上轻量化批量保全机制,通过单个案号对多名被申请人的支付宝、微信账户实施1万元限额冻结,有效促使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的债务人主动联系协商还款。台江团队长、三级法官陈羽指出,过去银行催收无果只能进入审判程序,消耗巨大司法资源,而轻量保全措施既能促使债务人解决问题,也降低了诉讼成本。据统计,自今年3月实施该机制以来,已对2996人采取保全措施,促成715人主动回联,调解成功标的额达804.7万元,实现了“小标的撬动大效能”。
针对实践中“找不到人”的难题,审执中心借助大数据分析比对进行失联修复,成功找回3794名“假性失联”借款人(截至目前金融机构通过云平台发起失联修复8452条)。借助实体解纷框架和强大的“司法工具箱”,这里的“数字”平台正高效发挥“数治”效能,逐步疏通小额金融纠纷形成的“堰塞湖”。
作为省会城市,福州聚集了63家银行业机构和66家保险公司,金融纠纷治理的迫切性日益凸显。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副庭长郑鋆在媒体通气会上强调:“司法资源的‘好钢’,在审执中心真正用在了‘刀刃上’。”他介绍,中心通过实体化运行的“物理聚合”、数字化建设的“云端串联”以及司法工具靠前激发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自主调解、辅助调解、审判调解三链贯穿、漏斗布局的数字金融治理新生态,“企业发展背负的资金压力,也在这里得到‘喘息’”。
成立一年多来,审执中心和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在强化金融债权司法保护、服务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积极落实惠企安商举措。例如,缓解民营企业“一次性还本付息”的资金压力,为具备价值的生产要素和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争取更多金融“活水”和“喘息”空间。去年8月,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标的额高达3000万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鼓楼团队长、一级法官黄昌杰回顾办案过程时表示:“科技赋能平台,线上线下协力,沟通特别高效。”最终,原告获得了调解协议保障,被告也争取到了银行延期优惠。这起案件被评论认为,既维护了金融秩序稳定,又助力了企业发展,优化了区域营商环境——这正是审执中心司法为民初心的生动体现。